查看原文
其他

只有天才,“没有”编辑

2017-03-15 日京川 纸城


编辑/日京川

电影FILM


设想一下,如果换成哈利波特的手稿被红色铅笔修改的体无完肤,这绝对是严重冒犯哈迷们的场面,哪怕是元老级别的珀金斯也不行,认为书只有一个作者是读者自欺的一点点虚荣心,人们主观上更愿意相信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是第一手的,而非是经过二手编辑的也许珀金斯所说的“书永远属于作者”也包含了这一不言自明的读者心理。别忘了,在做编辑之前,珀金斯也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广告营销经理。



 电影海报


“事实就是这样:就算原著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请到顶级的编剧(John Logan,代表作有《飞行家》、《雨果》等)护航,还有顶级的明星阵容(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劳拉·琳妮),但想搞砸一部电影,这些统统都不是障碍。开始没多久,电影就在错误的道路上奋起直奔,激烈的情绪和乡巴佬式的亢奋远超过了可圈可点之处。”

 

以上是美国《滚石》杂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虽然有些讽刺的意味,但也的确是真情实感。

 


两位主演


这部电影其实上映已经一年了,引进大陆前,网上也早已有了资源,加上故事内核也比较小众,想必除了媒体,出版界的同行以及原著读者之外,不太会吸引大众的眼球。就算有科林•费尔斯、裘德·洛两位男神,也是扶不起这块儿“烂泥”了。

 

各大电影微信号对这部电影的吐槽和关注也是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同行们,原著党,文学爱好者的激烈讨论,各取所需。

 

影片一开始,雨气笼罩的曼哈顿在软呢帽和皮鞋的川流中将观众带回了上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未成名的托马斯·沃尔夫(裘德·洛饰)站在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楼下抬头仰望编辑珀金斯(科林•费尔斯饰)的办公室,到此为止,影片的开篇恰到好处。



电影开头


而自此之后,裘德·洛所扮演的沃尔夫就持续亢奋,几乎跳过了身为作家的“纠结的过程”,直接快进到与珀金斯之间为了修改手稿而激情澎湃的对话和煽情。



珀金斯妻子的扮演者劳拉·琳妮


沃尔夫的两部代表作《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的问世是电影的主要节点,珀金斯的夫人及孩子偶尔出来补充一下他的家庭生活,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沃尔夫女友奉上了“神经质-吞安眠药-掏枪”等一系列的卖力演出。


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托马斯·沃尔夫的情人


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这两位名人也只是承担了历史人物的出场任务,没有太多戏剧张力。



电影中对真实历史的还原画面


珀金斯与海明威真实的历史合照


就像《纽约时报》的一句评论:“‘Genius’is full of talk about art, life and greatness, but it is only talk.(电影充满了艺术,生活和伟大的谈论,但也只限于谈论。)”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电影只是简单粗暴地被迫让人们接受他们是“天才”,而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他们是“天才”。(Guardian, 2016)

 

从幕后消息中,我们多少也可以为这部电影的缺点窥见一些缘由。裘德·洛在影片上映的时候就公开说过:“在接到沃尔夫这个角色之前,我没读过他任何一部作品。”不过和导演比起来,这也没什么。在拿到剧本之前,导演连《天才的编辑》这本原著都没看过。科林•费尔斯也说:“沃尔夫在我死之前要读的阅读清单当中,但如今我还并不想去读”。(WSJ,2016)从演职员就开始散发出浓浓的“不称职”,也难怪感受不到“真诚”。



剧照


于是,虽然这部电影不遗余力地在告诉大家沃尔夫有多么伟大,但想必没有多少人会真的有兴趣去读他的《时间与河流》,这部鸿篇巨作的繁复和不知节制在电影里除了叫人望而生畏外再无其他。在一个“在哪个平台上读,以什么样的媒介获取知识”都不重要的时代,借助影视构成观念和认知或许是人们仅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


在决定购买《天才的编辑》改编权之前,编剧John Logan其实也没有读过沃尔夫的作品,据说他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啃完了沃尔夫的大部头作品。如何在电影中表现编辑一本书的过程?如何对两位已经几乎被人遗忘的文学人物进行改编?是他写剧本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他前后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剧本,为了让这个停留在书桌前的故事更具戏剧艺术,“我们用尽了各种花招”。虽然这部片子的批评多于赞美,但也能看出编剧确实尽力了。影片中沃尔夫和珀金斯二人对《时间与河流》中一段文字进行删减的情节改编很见编剧的功力。现实估计只是在书桌上解决的事情,而电影中二人切换了多个场景,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编辑(editing)的艺术”

 

裘德洛所饰演的托马斯·沃尔夫


而如果从原著中珀金斯本人对编辑的定义来说,这部电影在过度神化编辑这一职业的同时,也完全违背了“书永远属于作者”的编辑使命。设想一下,如果换成哈利波特的手稿被红色铅笔修改的体无完肤,这绝对是严重冒犯哈迷们的场面,哪怕是珀金斯也不行,认为书只有一个作者是读者自欺的一点点虚荣心,人们主观上更愿意相信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是第一手的,而非是经过二手编辑的。也许珀金斯所说的“书永远属于作者”也包含了这一不言自明的读者心理。别忘了在做编辑之前,珀金斯也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广告营销经理。

 


电影中的菲茨杰拉德形象


当我们开始追忆的时候,说明一些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正值美国文学的黄金时期,那是美国独立出版人安德列•西弗林所追忆的天真年代,“出版业是一个“观念的行业”,而不是大众娱乐业的附庸”。而珀金斯无疑是那个天真年代最为出色的代表,珀金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发掘的文学作家,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群,都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风景线。“打破了固有的文学品味,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这样的描述即是事实,但也让珀金斯越来越脱离编辑这个角色本身,而成为一个文学界的传奇。珀金斯的时代早已经不存在了,“为人类整体催生和保育文化创造力和精神价值的职业满足感”(甘琦,2011)已经随着“利润至上”的市场规则而逐渐消失了。更不要说较之国外,中国特有的出版环境之艰难。

 



“当出版业进入以管理为中心的时代,出版人不必再是饱读诗书的人,也不再富有对于大众的启蒙使命。读者想看什么就应该提供什么, 市场才是检验图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不再有什么不同,书与商品别不无二致。

——甘琦,2011,《读书》

 

珀金斯确实开创性地革新了编辑的职能,扩大了编辑的工作范围,并不仅仅限于校对和修改错别字,而整个编辑的核心工作还是以书为本的,即安德列•西弗林所说的:发现新作者,使其经典化,再继续发现新作者。如今,大多数的图书编辑的核心工作已经不再遵循这样的原则了,所以当身为编辑的同行将珀金斯视为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榜样时,所被人称道的“编辑之重要”可能已经不仅仅是珀金斯的标准了。编辑不再对书、作者或者译者负责,而是要对利润,对市场负责的现实,使得现今的编辑标准早就已经转型成了同其他行业一样的产品经理,销售和广告策划

 



珀金斯时代的编辑是自主地选择站在作者身后,享受着无名的成就感,而如今编辑这一角色的无名是出版业丧失独立和先导性,失去民众影响力,商业化的结果而已。虽然那些承载着传统责任感的编辑们仍然存在,但也扭转不了已定的现有局面。

 

这部影片的电影语言至少是及格的,而并未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可能并不是“不好看”这么简单,或许也是因为,在如今去谈论如何制作一本好书,已经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如果影片不是在谈及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这样的文学巨匠,想必会更没有卖点。


原著中,当珀金斯第一次在出版同行面前分享自己的心得后,人们称他为“美国编辑中的元老”,他解释说:“当他们称你是元老的时候,就说明你完了。”而假设珀金斯还活着,看到自己的编辑生涯被改编成电影,他或许会说:“‘我们’完了”。

 



参考信息:

甘琦,2011年.“出版业:向美国学习,还是从美国的错误中学习——记美国独立出版人安德列·西弗林”,《读书》第6期.

Guardian, 2016. Genius review – Colin Firth and Jude Law's literary bromance needs an edit.

New York time, 2016. Review: Genius puts Max Perkins and Thomas Wolfe in a literary bromance.

The Well Street Journal, 2016. Even ‘Genius’ Needs an Editor: Thomas Wolfe and Max Perkins in New Film.

Rolling Stone, 2016. Genius-A look at the bond between author Thomas Wolfe and his editor devolves into prestige pandering.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在京都,做个门外汉

伍迪·艾伦式的纽约还存在吗?

希区柯克与编剧们的那些“争权夺势”

整个世界都在消费着家庭主妇们的白日梦、性幻想和想象力

叶锦添:每天接收太多讯息,人们已没有了表达与拥有的欲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